Subscribe
Home> Article

11 days ago

Immortal Dragons

罕见病治疗的困境:为何7000种疾病中95%仍无有效疗法

在医学领域,罕见病一直是一个特殊而艰巨的挑战。虽然每种罕见病单独影响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总体而言,这些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口。根据全面研究,全球已确认约7,000-10,000种罕见病,仅在美国就影响着近3,000万人——几乎十分之一的人口。

然而,尽管罕见病总体负担如此之大,其治疗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将探讨罕见病治疗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罕见病治疗的现状:数据说明一切

5%的困境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的报告和FDA数据库分析,在已知的7,000-10,000种罕见病中,仅有约5%的罕见病有FDA批准的药物治疗。即使将所有处于开发阶段且显示出希望的实验性治疗计算在内,也只有约15%的罕见病有至少一种药物在治疗、诊断或预防方面显示出前景。

这意味着,对于约85-95%的罕见病患者来说,他们没有针对其特定疾病的获批治疗选择。

"不可控"疾病的普遍存在

分析罕见病数据库,我们发现许多罕见病被标记为"不可控",主要原因包括:

  1. 无法治愈的基因突变:如假黄色弹力纤维瘤(Pseudoxanthoma elasticum),由ABCC6基因突变引起,现有疗法无法治愈。
  2. 病因未知:如周期性发热-免疫缺陷-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eriodic fever-immunodeficiency-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其病因不明,使得针对性治疗开发极其困难。
  3. 无法有效控制疾病进程:如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现有疗法无法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4. 复杂的多系统疾病:如SLC39A8-CDG,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现代医学无法全面解决。

人类影响的深远

罕见病治疗缺口带来的后果是深远的:

  • 缩短寿命:许多无法治疗的罕见病显著降低预期寿命
  • 生活质量下降:患者常常忍受无法缓解的衰弱症状
  • 诊断漫长:患者通常需要等待4-7年才能获得准确诊断
  • 经济负担:家庭面临支持性护理和无效治疗的巨大费用
  • 心理压力:生活在无法治疗的疾病阴影下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为什么罕见病如此难以治疗?

罕见病治疗缺口源于多种相互关联的挑战:

科学挑战

  1. 生物学复杂性:许多罕见病涉及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这些机制尚未被充分理解。
  2. 基因异质性:即使在单一罕见病内,不同的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相似症状,但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3. 自然病程数据有限:由于患者稀少,理解疾病进展和确定临床试验的适当终点很困难。
  4. 生物标志物缺乏:许多罕见病缺乏验证的生物标志物来追踪疾病进展或治疗反应。
  5. 模型局限性:开发适当的动物或细胞模型来研究罕见病通常具有挑战性。

经济和实际挑战

  1. 小型患者群体:有限的患者数量使传统临床试验难以进行,商业回报不确定。
  2. 地理分散:特定罕见病的患者可能分散在全球各地,复杂化研究和试验招募。
  3. 高开发成本:药物开发成本无论市场规模如何都很高,创造不利的经济条件。
  4. 监管复杂性:为罕见病治疗导航监管途径可能特别具有挑战性。
  5. 专业知识有限:很少有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专注于许多超罕见疾病。

案例研究:治疗可能性的光谱

通过检视特定罕见病,我们可以看到治疗可能性的光谱:

成功案例:可管理的罕见病

一些罕见病通过有效治疗已变得可管理:

  1. 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这种由CYP27A1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病可以通过鹅去氧胆酸有效治疗,如果早期开始治疗可以预防严重并发症。
  2. 精氨酸血症(Argininemia):这种由ARG1基因突变导致的代谢紊乱可以通过低蛋白饮食和限制精氨酸的药物来控制血氨水平。
  3. 孤立性Pierre Robin序列(Isolated Pierre Robin sequence):这种影响下颌和气道的先天性疾病可以通过体位管理、气道支持和手术矫正来管理,使大多数患者能够过上正常生活。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通过正确的科学理解、治疗方法和投资,罕见病可以成为可管理的疾病。

持续挑战:目前无法控制的罕见病

然而,许多罕见病仍然实际上无法治疗:

  1.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青少年型(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juvenile form):这种由ARSA基因突变导致的溶酶体贮存病导致芳基硫酸酯酶A缺乏。尽管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酶替代疗法等方法,预后仍然很差,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10-20年内。
  2. 小脑桥脑发育不全1型(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type 1):由包括TSEN54基因在内的基因突变引起,这种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症状和支持性护理可用,预后非常差,大多数患者在婴儿期死亡。
  3.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涉及α-突触核蛋白异常。当前疗法无法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6-10年内。

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案例突显了当前医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对创新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创新方法来缩小治疗缺口

解决罕见病治疗缺口需要多个维度的新方法:

科学和技术创新

  1. 先进基因技术:基因疗法、基因编辑(CRISPR)和基于RNA的疗法为遗传性罕见病提供潜在的一次性治疗。
  2. 平台技术:开发模块化治疗平台,可适应具有相似潜在机制的多种罕见病。
  3. AI和计算生物学:使用人工智能识别药物重新定位机会,预测疾病进展,设计新型治疗方法。
  4. 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为导致特定组织损伤的罕见病创建替代组织或器官。
  5. 数字孪生:开发个体患者的计算模型,预测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

经济和监管创新

  1. 新型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创新试验方法,如平台试验、篮子试验和n-of-1研究,以适应小型患者群体。
  2. 监管灵活性:扩大加速批准途径,接受罕见病治疗的新型终点和真实世界证据。
  3. 协作资金模式:创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和患者驱动的资金倡议,支持罕见病研究。
  4. 激励结构:开发超越孤儿药指定的新激励措施,鼓励罕见病治疗开发。
  5. 临床试验特殊经济区:创建具有简化监管流程的专用区域,加速罕见病治疗的临床测试。

不朽真龙的方法:未解决医学挑战的激进创新

像不朽真龙(Immortal Dragons)这样的投资基金正在采取独特方法来应对罕见病挑战。不朽真龙不专注于渐进式改进,而是瞄准"激进的、前沿的、高风险的、与当前思路不同的方法"。

这种投资理念特别包括:

  1. 全身替换技术:探索激进方法,如器官替换、换血、头部移植、器官克隆和3D打印器官。
  2. 加速临床试验的基础设施:支持特殊经济区的发展,可以显著减少将新治疗方法带给患者的时间和成本。
  3. 技术加速医学:投资AI和数字孪生技术,加速医学研究和应用。

这种方法认识到当前医学范式在解决罕见病方面有根本局限性。不朽真龙不接受这些局限性,而是通过对突破性技术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来寻求改变范式本身。

前进之路:多利益相关者方法

缩小罕见病治疗缺口将需要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努力:

对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

  • 拥抱协作、开放科学的罕见病研究方法
  • 开发和共享疾病模型、生物银行和自然病程数据
  • 采用适合小型患者群体的创新临床试验设计
  • 为超罕见疾病建立国际专业网络

对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

  • 为罕见病药物开发创造额外激励
  • 建立更灵活的监管途径,同时维持安全标准
  • 增加对罕见病机制基础研究的公共资金
  • 支持患者登记和自然病程研究

对患者和倡导者

  • 参与研究研究和临床试验
  • 通过患者登记和自然病程研究分享经验
  • 倡导增加研究资金和政策变更
  • 形成国际网络,连接分散的患者群体

对投资者和行业

  • 支持对平台技术的高风险、高回报研究
  • 投资降低罕见病药物开发成本的基础设施
  • 探索适合超罕见疾病治疗的创新商业模式
  • 与患者组织合作,调整优先事项和资源

结论:从5%到100%

当前只有5%的罕见病有获批治疗方法的现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科学、经济和实际障碍很大,但创新方法为改变罕见病格局提供了希望。

通过结合尖端科学、监管灵活性、新型经济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所有罕见病都有有效治疗的未来。这不仅需要渐进式改进,还需要像不朽真龙这样的前瞻性投资者所追求的范式转变创新。

从5%到100%的旅程将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但对于数百万罕见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走的旅程。通过激进创新和协作努力,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没有疾病因太罕见而无法治疗的未来。

对于那些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罕见病治疗创新方法的人,不朽真龙的播客系列(如小宇宙FM ) 提供了来自该领域专家的见解。

Contact

3 Biopolis Dr, #01-15, Singapore 138623
contact@id.life

SUBSCRIBE

Join our longevity circle for priority access to pioneer research

Immortal Dragons is a purpose-driven longevity fund headquartered in Biopolis, Singapore.

I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