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LIFE

E07 人体冷冻保存: 一张通往永生梦的复活门票 ♾️ Emil Kendziorra: 别再拖延你的冷冻计划了 | 他山之石

当医生宣判"你只剩下六个月了"时,除了火化和土葬,其实还有第三个选择:被冷冻保存,等待未来的医学技术将你复活。这项服务已经在欧洲和美国商业化运营,而且价格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当你离世时,装满医疗设备的救护车会赶到现场,在你被宣告死亡的瞬间接手,进行现场全身冷冻保存。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但这项技术真的靠谱吗?我们准备好了吗?
时间轴
评论

欢迎收听不朽真龙博客,我们是一家投资长生不老领域的使命驱动基金,投资之外,我们出版翻译书籍、资助行业会议和学术机构,制作播客和媒体内容,从而支持抗衰科学研究,布道续命理念信仰。

你现在收听的是他山之石系列节目,我们通过翻译与 AI 语音克隆,让全世界的科学家和思想者用中文为你讲述最前沿的longevity技术与理念。本系列由不朽真龙团队制作,内容已获授权,对其中学术观点保持中立。

本期他山之石的嘉宾是 Emil Kanzlora,大多数人听到人体冷冻保存第一反应是科幻电影,但 Emil 已经把这变成了一门真实的生意。在这场对话中,他将解释如何通过现场移动手术室为全欧洲提供人体冷冻保存服务,以及当暂停死亡成为一种选择时,我们需要面对哪些现实问题。

很高兴来到这里。感谢邀请。

感谢你的参与,Emil。

01:18📍 从癌症研究转行人体冷冻:学术界"每十年都说还需要十年的挫败感"让一名医学博士走向创业

在我们讨论生物停滞和冷冻医学之前,先聊聊你的背景。能跟我们说说你的创业经历吗?

当然,对我来说,创业是一块跳板。这并非我最初的计划。原本的计划是去学医,然后攻读博士,之后进入学术界建立实验室,做延长生命的研究。但正如你所说,我对学术研究的进展速度有些失望。毕业后,我想做些事情来“争取时间”,直到找到我觉得对延寿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方向。我想到了创业,经营科技公司,因为我高中同学里有不少搞计算机和商业的。于是我和他们一起创办了公司。第一家公司是一家数据分析公司,从我们在医学院或大学时期经营的一个机构中分拆出来。我们运营了几年,随后转向医疗技术领域。MedLanes 是家医疗科技公司,提供远程医疗、远程咨询、远程诊断等服务。我当时并没有打算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一直经营这些公司。只是当时觉得这些公司可以比较快地卖掉,然后让我获得启动资金去做长寿相关的事,尽管那时我还不清楚具体要做什么。但到了2018年,我还在经营一家医疗科技公司时,跟董事会说,好吧,现在我知道想做什么了,我将在某个时候退出公司。我最终也确实在2019年底离开了,开始做人体冷冻保存。

既然大多数人都觉得冷冻保存是个相当边缘的领域,是什么促使你进入这个领域的?

主要是因为长寿领域其他所有方向的进展速度,当然这跟我的癌症研究背景有关。我可能有点偏见,因为癌症研究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每过十年人们就说还需要十年,很多次人们都认为癌症即将被攻克,而事实上我们至今还远未达到目标。

人体冷冻保存本身的性价比其实并不算突出。被冷冻保存然后可能在未来复活,这肯定比直接吃个药或做个治疗就能长寿要差得多,但这是你当下就能立即做的事。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方向。另外,这更多是个工程问题而不是研究问题。工程问题通常更简单,解决成本也更低。最后,这是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与细胞重编程这种领域相比,每多一个人、多一分钱投入其中,都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如果我错了,我也觉得无妨。大不了到时候再吃上二三十年后会被研发出的灵丹妙药就行。但我想万无一失,确保自己不会在 85 岁时死于癌症,而那时却没有好的冷冻保存技术。

03:50📍 Tomorrow Bio 的创新:不是把尸体运到实验室,而是把移动手术室开到家门口现场冷冻

那么,你运营的 Tomorrow Bio 和欧洲生物停滞基金会,与其他现有冷冻技术机构相比,有何不同?

基本的价值主张是相同的。逻辑在于,对于那些目前尚无治愈方法的疾病,包括衰老,如果你得了其中一种,医生只能告诉你大概还有六个月可活,很遗憾你快死了。

然后,你可以选择被火化、土葬,或者人体冷冻保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我们的业务。但我们拥有更多的团队。我们提供所谓的现场全身冷冻保存服务。这能带来更高质量的保存。我们进行了更多的质量检查和质量保证。我们的增长速度远超竞争对手,大约快 5 到 10 倍。这从根本上是相似的,但就像一家小出租车公司和Uber一样,它们同样是在运送乘客,但却有很大差别。

所以,你刚刚是说现场冷冻保存,是吗?

是全身的现场冷冻保存。这意味着整个冷冻保存过程几乎都在现场完成。举例来说,如果患者在意大利、伦敦或葡萄牙去世,我们会派遣团队前往现场。患者一被官方宣告死亡,我们便接手。当然,前提是所有文件均已被签署。然后我们进行冷冻保存程序,包括在现场用冷冻保护剂替换体内的血液和水分。

就在他们去世的地方进行吗,所以他们无需被送到你们的机构?

没错。这样既不用把他们运送来,也不用将他们从葡萄牙接走,再花24小时送往瑞士,然后才开始冷冻保存。据我们以及业内普遍的理解,当场完成可以获得更好的保存质量和效果。

05:27📍 在法律和伦理的边缘蹦迪:如何说服医院配合你的冷冻计划?有人还会叠加安乐死?

这样做不会与当地医疗机构产生矛盾吗?他们会配合你们这样做吗?

人体冷冻保存的逻辑永远是你自己捐献自己的身体。它背后的法律框架永远是向研究机构捐献。所以医疗机构,美国的FDA或欧洲的EMA,无论是什么政府部门或监管机构,一旦人们被合法宣告死亡,这些机构便不再对此负责。提醒一下,人体冷冻保存只能在合法宣告死亡时才能开始。

当然,有时我们在使用医院场地等方面会有问题。通常这不会发生。但为此,我们自建了移动手术室,一同携带过去。有了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你们的移动手术室是装在货车里,还是在冷藏卡车里?你们是怎么运输的?

我们购买救护车,普通的救护车,这些车辆本就用于紧急救援。然后我们的工程师和医务人员对内部进行改装,使其能用于人体冷冻保存。车内配备所有手术设备,基本上就是个手术室。因为人体冷冻保存过程类似开胸手术,像在手术室里给你接上心肺机一样。这就是灌注冷冻保护剂的方式。

你们现在有多少辆这样的救护车?

我们在欧洲拥有三辆:两辆在柏林,一辆在苏黎世。我们还有几家合作伙伴。他们并非我们的正式雇员。比如意大利和法国的本地团队,目前法国团队尚未拥有救护车,但未来可能会配备。我们也在与北欧地区洽谈,计划增设一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不断增添人员和服务点,包括在美国启动三支团队和三处服务点。

你们在英国也提供服务吗?

可以提供,但我们还未配备自己的救护车。英国有一些不错的团队,如果情况紧急,可以与之合作。或者我们直接派遣自己的团队过去,这是我们的标准模式。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团队常驻现场,如果患者将要离世,我们会先派一辆救护车到达,让其“待命”,直到患者被正式宣告死亡,再由我们接手。

那有时可能会等很久,有时死亡是个漫长的过程。

的确如此,预测人会何时离世确实非常困难。因此我们的模式是,提早派遣团队,然后等上一周甚至更久。

有一种情况可以预测死亡时间,就是如果他们选择安乐死。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 Dignitas,那家瑞士的安乐死机构,不提供人体冷冻保存服务。你们和他们接触过吗?

没有直接接触过。说实话,出于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考虑,我们不想过多参与安乐死过程,但我认为个人有权决定是否结合这两件事。这也是我认为现有机构鲜少与此合作的原因:人体冷冻保存本身就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安乐死虽然在瑞士和其他国家合法,但它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至少在部分人群中如此。况且在瑞士并非严格合法,虽然实际上可行。通常没人愿意把两个有争议的话题捆绑在一起。

08:21📍 人体冷冻保存要花多少钱?竟然可以用保险分期搞定

是的,有道理。我相信观众最想让我们问你的问题就是:这要花多少钱?

人体冷冻保存有两种付费机制。如果你说我现在就有绝症,想明天就做全身人体冷冻保存,那费用最低是20万。

那是欧元吗?

是欧元,二十万欧元。你也可以只选择冷冻保存大脑,费用为 7.5 万。但几乎没人自掏腰包支付此费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提前很多年,几十年前就跟我们签约,然后我们有大型人寿保险合作伙伴。例如,你可以购买 20 万的人寿保险。如此一来,若你离世,保险公司就会赔付,你只需按年或按月缴纳保费即可。这是标准的做法。

非常有趣。让我举个完全假设的例子:假设一个人大约65岁,住在英格兰的蒂弗顿。他是个完全虚构的人物。那么,他购买人寿保险并且鼓起勇气签署了冷冻协议,大概需要多少钱?

“冷冻拖延症”(cryocrastinator)是调侃性说法,指拖延签署冷冻协议的行为。

人寿保险有两种:定期和终身。说实话,我不清楚英国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保险。至少我们主要接触的就是这两种。定期寿险是购买后有固定期限的风险保险。和我们合作的保险公司规定,73岁以下可投保。最高保障到85岁生日——或者说那年年底。费用实际上会取决于个人健康状况。假设你身体较好,那么每个月的费用大约为100英镑,甚至更低。如果你购买终身寿险,基本上是个带有最终赔付选项的储蓄计划,费用可能会高一点,但那是你的钱,对吧?基本上你只是把钱存进一个储蓄账户,这个"储蓄账户"有个选项,就是如果你死了,这笔钱会赔付给第三方来支付你的人体冷冻保存费用。

也就是说,作为储蓄计划,如果在保单期间改变主意,就可以取出这些钱?那还是你的钱,对吗?

对,任何时间都可以。定期寿险则不同,就像汽车保险,如果你不出车祸,就不会退保费。若决定不想继续投保,也不会退钱,只是停止缴费。而终身寿险以及某些国家的指数型保险则有更多灵活选择。如果是这样,停止缴费后,账户中的款项将全部返还给你。

你说那会贵一些,但不会贵很多?

这要看当地的人寿保险公司被允许如何投资你的这些钱。以美国为例,指数型寿险相对便宜,因为保险公司将你的保费投入股票市场等,你可以多年享受复利回报。而在德国,终身寿险公司被规定必须以极低风险方式投资客户资金,意味着从统计上看,你的回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样,若未来30年左右回报低于市场,你就会损失相当多的钱。因此,具体取决于保险类型及所在国的监管规定。但在一些国家,寿险公司可按市场利率投资,那样的话,保险费用通常不会高太多。

这些费用其实并不算太高。我很惊讶一次性7.5万欧元的价格没有我原本想象的这么高,这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可承受的,当然每月100英镑更是如此。大多数人选择全身保存还是只保存大脑?我原以为大家更愿意保存大脑,因为我觉得那才是人们真正想恢复的部分。

11:27📍 冷冻全身还是只保存大脑?90%的人都做了同样的选择

的确如此,但大多数人选择全身保存。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最初只提供全身保存,没有单独的大脑保存。最初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惯性偏向。虽然我非常同意,根据我们目前的认知,大脑确实是需要保存的关键部分,但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实际上更推荐全身保存。

原因只是出于充分的谨慎考虑,并不是因为我认为肠道神经元之类的组织会有什么关键作用。但可能会有某些复苏技术,复苏整个身体比重新创造身体的其他部分更容易、更便宜。

当然,我再次强调这是出于充分的谨慎考虑。如果我是个赌徒,我会说情况不是这样。只保存大脑完全没问题,但这是个只能做一次的选择。而我们的大多数会员,也就是和我们签约的人,平均年龄都比较年轻,大概在35至45岁之间。因此,当你投保7.5万或20万欧元的保险,如果你很早就这么做,这两个赔付金额之间的月缴费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大家不妨选择全身保存。但总体而言,只保存大脑可能也完全没问题。

但对我们假设的那位65岁住在伦敦的用户来说,差异可能更明显。

是的。如果你需要自掏腰包,或者没有太多时间让复利发挥作用,那就更有意义。事实上,你随时可以升级。可以先签只冷冻保存大脑的合同,如果后来改变主意,自然可以“升级”为全身保存。

关键是,如果有人说我想在某个时候做这件事,那最好明天就去做。因为不幸的是,我们大概每年会遇到两次这种情况,就是有人想要签约,却还没来得及签约就离世了。有些人寄希望于家人帮他们安排人体冷冻保存,但根据我们的经验,我确信其他机构也会这样说,这种情况从未成功。遗憾的是,这些人最终没有被冷冻保存。即便被保存,也因为延迟过久而严重影响了保存质量。

你刚才提到的费用包括待命团队吗?包括为维持组织运营和研究的会员费吗?

不包括会员费,但包含其他所有费用。所以还有额外的会员费,目前是每月25欧元,很快就会涨到每月50欧元,实际上就在这个月底。如果人们现在签约,可以锁定每月25欧元的老会员费。这是唯一的额外费用。但一次性付款,也就是一次性费用,包括其他所有东西。包括团队的待命,包括降温,包括长期储存。基本上是全套服务。

14:04📍 成功复活的概率到底有多少?

对那些得到良好冷冻保存的人而言,你对他们的大脑保存得足够完整、最终能够恢复意识有多大信心?

很遗憾,这是一个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目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以回答它。我认为对此有几种可能的思考方式。一方面,有研究人员极为自信,认为成功几率很高。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成功率几乎为零。我认为这个思路取决于个人世界观,可从两方面考虑。并且我想大多数考虑冷冻保存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世界观。他们若离世,就“一了百了”,不存在天堂或灵魂不灭等说法。这样一来,未来任何微小概率的复苏都比火化好无数倍。另一种,也是我认为最诚实的想法:火化就是零可能,而冷冻保存至少有希望,总比零要好。

我们也不会要求你今天立即就支付费用。签约后,并不会要求你明天就汇入二十万欧元。那二十万仅需在你离世时提供,无需提前支付给我们。事实上,我们其实不想提前拿到钱,那样的话钱还得放入信托账户,这个程序很复杂。所以钱一直是你的,你只需支付即将调整至每月 50 欧元的会员费。至于具体的成功概率,需要实际复苏一次才有依据。你需要复活过一个人,好几个人,或者有比我们现在更接近的其他数据。

15:25📍 技术路线之争:化学固定vs冷冻保存,哪条路更靠谱?

有人认为,与其冷冻保存大脑,不如采用化学固定或化学保存方法,最终复活的概率会更高。我在几期前采访了肯尼斯·海沃斯,他说研究表明那种方法能更好地保存大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被固定的大脑几乎不可能直接复苏,复苏过程需将数据从保存的大脑复制到新大脑中。你对此有何看法?你是在保留化学保存的可能性,还是强烈主张冷冻保存?

我们将组织和基金会命名为Bio Stasis,生物停滞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名字本身已暗示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生物停滞技术持开放态度,包括化学或醛类固定、冷冻保存或纯化学固定等。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确实使用一种化学方法,我们称之为浸没玻璃化固定,也就先化学固定再冷冻保存。

我们已经在某些场景下应用了这种方法。我认为,首先,不要把化学固定等同于科幻中的“上传”场景,需要复制大脑之类的想象。无论如何,从这些保存状态中复苏都需要极其先进的技术,原则上该技术也可能突破化学固定的限制。

化学固定的操作并不简单,但话说回来,从"正常"玻璃化冷冻保存中复活也不容易。化学固定的缺点是,在现场某些情况下,纯粹从物流角度来说很难做,就像冷冻保存一样。人体冷冻保存是医学、急救医学、冷冻保存或固定技术和物流的独特结合。从物流角度来看,这些化学固定很难做。你需要非常低的缺血时间。只有在循环停止后很快接触到身体才能做,这在一些国家从物流上讲,有时根本不可能。

我们目前的做法是,根据物流情况做不同类型的保存。如果能迅速到达,则用冷冻保护剂做玻璃化灌注。若稍有延迟,则采用浸没玻璃化固定,也就是化学固定加冷冻保存相结合。总之,我们对此非常开放,我们的组织提供两种方案,并根据情况调整技术。

17:31📍 有人会害怕被复活:如果醒来发现世界被恶意AI统治了怎么办?

非常有趣。我想把话题稍微转向科幻领域。想象一下某人被冷冻保存后,后在相当遥远的未来醒来,比如30或40年后,此时已经出现能掌控地球的超级智能。如果事情发展的非常糟糕,出现了恶意的超级智能,将你复苏后说:“你好,我是你友好的超级智能统治者,我现在要永远折磨你。” 这种想法会吓退人们吗?你能做什么来向人们保证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

不,我无法担保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从科幻角度看,这也是可能的。但我认为有几条论点表明这种可能性极低。首先,我认为恶意超级智能至少和善意超级智能一样难以实现。让超级智能与人类目标一致非常困难,让它对人类特别残酷可能也同样困难。假设真的存在这样的世界,我很难想象超级智能会复苏老年人并折磨他们,而不是直接创造更多人来折磨。如果接受这种科幻的假设,那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知道有一个人因此不愿签约冷冻保存协议,但对于其他99.9%的人来说这种担忧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抱歉,我刚刚把那个数字给你翻倍了,因为虽然我不是那个人,但我确实认识有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做冷冻保存。

我们说的可能是同一个人,尽管我认为大概率不是。从统计看也不太可能。

不,不是的。我敢肯定不是。

是的,当然这是可能的。我们关于超级智能的讨论,总是假设其目标与人类目标无关。它或许会保留我们的身体,但把我们复苏后再折磨我们,这几乎不可能。我认为的结果是,要么不会被复苏,要么复苏后世界会更好,不是幻想中的完美乌托邦,但也是比今天更好的世界。

既然你提到了乌托邦,我要给你一个比“乌托邦”更合适的词。乌托邦有很多问题,尤其两点:一是不可能实现,宇宙根本无法承载乌托邦。其次,乌托邦缺乏变化,没有惊喜,也无乐趣。因此,乌托邦是个糟糕的概念。

《连线》杂志的创始编辑凯文·凯利提出了"渐进乌托邦"的概念,这是一个万事皆美好的世界。它并不完美,但已经很好,由于技术进步,每天每月都在变得更好一点。我认为这是个值得追求的绝妙目标。

是的,我认为未来更可能如此。它只是一个比今天更好的世界,具体改善程度取决于我们被冷冻保存的时间长短。但我认为在反乌托邦未来苏醒的可能性极低,因为反乌托邦一般没有让你被复苏的动机,它对召回你、让你存在没有兴趣。

20:06📍 未来20年目标拆解:从提高保存质量,到复活第一只哺乳动物

我也有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希望能少一些科幻色彩。埃米尔,你说过你想把生命中的几十年献给这一领域。几十年后如果你成功了,你认为会是什么样子?到2035年,你希望生物停滞领域是什么样?

在开始投身之前,我写过一篇博客文章,或者说宣言,阐述了未来20年我要投入的事业。我想这可能会超过20年,可能要持续到我自己被冷冻保存为止。至少在这几年实践中,我没有任何动摇的迹象。有这么几件事,如果在10到20年内能实现,就可视为成功。

在科学层面,我们设定了两大冷冻保存目标。一是提高冷冻保存的平均质量。从历史看,冷冻保存质量分布差异极大。既有高质量保存,也不乏极差的案例。因此,一大任务是如何让平均水平接近高质量。另一大推动目标,嗯,也可能是另外两大推动目标。其一是进一步提升优质的冷冻保存,意思是你能保存非常好的基础结构,细胞内的各个部分,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都保持良好,符合当前神经科学对应有状态的理解,没有冰晶形成等等。

再从基础科学角度看,在几十年内,如果能够冷冻保存然后成功复活某些哺乳动物或比如说大鼠,就可证明这一原理的可行性。

当然,还有各种宏观布局,比如增设更多冷冻保存设施,提高整体体系的韧性。在不同地缘政治区域设立多处设施,以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并在这些方面不断改进。这就是未来10到20年的目标。我认为将人类从冷冻保存中复苏并不现实,短期内无法实现。但其他目标则相当可行。

21:45📍 什么样的去世方式更适合冷冻?癌症居然是相对"较好"的死法?

那目前决定冷冻保存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否能够在死后立刻进行冷冻保存吗,还是他们离世时的健康状况?

主要是接触到死者的速度是否够快,但有些死亡方式确实更棘手,例如中风、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大多数人死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故大部分案例的保存质量,取决于团队响应速度和我们获取通知的及时性。

几周前我们采访了马克斯·莫尔,他多年来一直是Alcor的CEO。他半开玩笑地说,癌症其实是个不错的死亡方式,因为你离世时能保持不错的身体状态,这与中风或痴呆不同。

是的,虽然听起来疯狂,但对于冷冻保存来说,癌症确实是个较好的离世方式。这也取决于具体情况。有些癌症会带来剧痛,即使止痛药也难以缓解,所以并非所有癌症都是好选择。但优势在于,大多数情况下你仍能保持意识清醒,从而安排好相关事宜。如果你死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或中风,要安排这些事情就更为艰难。

能问一下你们目前有多少签约客户吗?其中有多少已经完成保存?

签约人数大约在600左右,或许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有人认为这个数字已经很多了,但我认为应该更多。与其他机构用50多年才达到1600人相比,我们从患者增长角度来看要快得多。

当然,我们要花相当长时间才能超越他们。我认为我们很快会成为会员最多的机构,也许明年就能实现。但是患者数量则需要很长时间。

我们也为相当数量的宠物提供服务,但不将其计入其中,因此不算作患者。我不确定其他组织是否计算在内。我觉得他们也不算。此外,我们还有大量训练案例。比如每年还有约15到20个案例仅用于训练团队,但不进行实际保存。

最后一个问题。你提到希望未来看到各种进展,例如最终能复苏小型哺乳动物。你认为哪类研究最有意义?我们普通人又能做些什么来鼓励和支持这类研究?

23:46📍 冷冻容易,解冻难:复活技术的致命瓶颈

很遗憾,在科学领域,这些事情总是一长串连续的小问题。通常不是什么“一锤定音”的发现,至少在生物医学领域如此。若要说复苏哺乳动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加热技术——如何快速均匀地给大体积组织升温。

冷冻保存目前只是一张单程票的原因之一,就是你无法加热大体积的组织,而人体无疑属于大体积。大鼠亦是如此。你无法均匀地加热他们。可以迅速加热表面,但内部在升温过程中会产生冰晶。因此,对大体积组织进行均匀升温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有人在研究使用微波什么的加热,对吗?

是的,大致有三种技术:一种是微波,另一种是纳米重新加热,在电磁场中用铁磁纳米颗粒加热,第三种是高频超声。

这就是目前的三大研究方向。不同机构和实验室各有侧重,我认为这些技术都有潜力,所以这个领域的更多研究将非常有趣。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提到如果人们今天签约,会员费是25欧元。那这个价格能锁定多长时间?

我们的费用在未来将会永久锁定,唯有通胀调整例外。如果通胀上升,比如你当了25年会员,我们确实需要做些通胀调整。因此,我们决定对老会员只做通胀调整,而不提高你的会费。若有新技术问世,并且你认为这项技术足够成熟,你可以选择升级,但我们不会强制。我们绝不会因为涨价而告知你无法被冷冻保存,这是不可接受的。因此,我们或许会对新会员调价,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对已经签约的人只做通胀调整。

这非常有趣。我想听众中可能有不少“冷冻拖延症”患者,比如我和大卫,这个在本月底前以25欧元签约的早鸟优惠是真的吗?

就在本月底,没错。上个月和这个月,我们的签约人数前所未有地多。

是的,我能想象。

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最适合签约的月份,费用的差距将非常明显。正如你所说,很多人早就想要做,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来得及付诸行动。

为了给这些人额外的激励,会员费是否有助于支持你们正在进行的研究?还是只是覆盖管理成本?

它有几个作用。会员费主要是为了维持医疗团队,让他们保持训练和待命状态,以防你出什么事。所以主要是为了支付你直接需要的东西。除此之外,额外的收入会用于研究,来推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

我们有一些会员甚至还没有准备好冷冻保存的资金,我强烈不建议这样做。但他们却说,我签约只是因为想支持你们。技术上这是可行的,但当然我们总是强烈建议签约后就安排资金。但从技术上来说,你可以把这两件事分开。

很有趣,我想你刚刚新成交了一单。我也打算马上签约了。

太好了,感谢。

非常感谢你,埃米尔。你的说明非常清晰。

感谢邀请,期待下次再聊。

谢谢你。

——

延伸阅读

——

00:00

26:50